北京九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公众号 二维码
视频号 二维码
企业邮箱登录

新闻动态


  •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案重构

  • 发布时间:2022-07-13 09:22:4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双减”针对的是学生作业多、校外培训多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固然与学生、家长、学校过度看重考试及升学结果有关,但也与我们教育体系的结构有关,与教学方式及在其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教—学形态有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主导力量,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需要在反思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转型、如何立新。


    课堂视频分析揭秘学生负担为何加重

           经过严格的课堂视频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非常普遍呈现出几个突出特征:一是快节奏。教—学活动是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上任务接着任务、问题连着问题,大大小小的活动密密匝匝,整节课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流水线;二是小步子。每个活动持续的时间较短;三是新知识学习不充分。在所有的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这个环节的时间非常有限,通常教师在复习引入之后,有几个循环的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环节,最后是总结和布置作业,多环节多步骤的教学留给每个部分的时间都不够充分;四是教学方式单一。无论在新知识学习还是巩固应用环节,教师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虽然课堂上会穿插一些师生互动,但这些互动也大多以教师主导的师生对话方式进行,主要表现为教师小步子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反馈、追问,直至出现预期答案。这样的课堂有目标明确、小步推进、及时反馈等优点,加上及时的当堂及课后练习和周练、月考之类的强化复习,有助于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稳步前进、步步为营。我国学生的“双基”很好,与这种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小步子快节奏推进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很好地维持注意力,有良好的先前知识支持新知识学习,对思维敏捷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跟不上,只好采取补课和提前学习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环节时间不足,也导致学生理解往往不充分,一些学生需要反复的巩固练习和补充讲解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

           同时,由于学习新知识环节时间较短,学生充分展开探究的机会和时间往往不够,缺乏对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难以有效锻炼思维、发展创新力。如果学校又缺乏丰富的课程,一些资优生或者在某些领域有特长及兴趣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在校外培训中,各种特长班、兴趣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是学科特长班。在学业和考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生难免内卷其中,负担加重。

           由此观之,在现有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校内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作业、校外培训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整体:课堂上的快速讲练(穿插教师主导的问答式互动)辅以课外校外的反复练习和提前学习,校内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辅以校外培训中的选择性延伸教育(包括学科类培训以及一定比例的发展特长和爱好的教育)。而教师知道学生在课后会有大量作业练习,在校外培训中会加强学习和提前学习,因而可能会倾向于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难度。因此“相互强化”变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沉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育实践与教育目标越来越背离。


    整体设计学习进程,构建以促进学习与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方案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整体,需要整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支持学生知识学习,发展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这里尝试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习评价和课程开发四个方面构建整体方案。

    1.调整课堂教学活动结构,学习新知识阶段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充分支持

           实现“双减”目标,就要致力于打破学生负担与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强化。特别是要着力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新知识环节时间不足、探索不充分、理解不到位的问题,避免通过课后和校外的反复练习、不断纠正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习投入不足、学习不透彻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已有知识出发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进行探索、参与知识建构,才能很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后面的巩固和深化都要建立在充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给予充分的探索时间、探索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判断和提供适应性支持,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能够达到充分学习的程度,而不能仅仅考虑赶进度、赶内容。如果学习新知识阶段囫囵吞枣,后面反复练习多遍也难以补偿由此带来的缺失。

    2.优化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的巩固反馈与强化自主学习功能

           学生负担的直接来源是学生课后作业普遍多、耗时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近视率高、学习动机弱甚至厌学就是明显体现。“双减”背景下要保障教学效果,需要将课外作业与课堂上的学习统筹考虑,将二者统一到一个整体的、接续的学习进程之中。课堂学习重视学生的实际习得,作业更多发挥巩固和确认学习内容掌握状况的作用,而不再主要是为了补充课堂学习不足、解决掌握不到位的问题。

           为支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参与知识建构,也可以从启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作业,典型做法就是安排学生预习,比如提前阅读教材内容并主动提出问题,预先研究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等。如此,相应的课堂教学就有更多的时间支持师生互动和研讨,从而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样的模式下,一个内容主题的教学周期开始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或者探究活动,知识建构在更充分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深化,在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中得到巩固、确认和核查,有利于实现课堂轻负高效。

    3.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减少考试占用常规学习时间的问题

           高频次的考试与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相互强化。从周测、月考,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以及质量监测考试、区域内学校联考等,从考前的复习准备、考试的施行到考后总结,挤占了大量的常规学习时间,打断了连续的学习进程,给学生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加剧了不必要的教育竞争,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在“双减”背景下,应大力减少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重新设计学习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根本功能。教师应充分发掘课堂活动和常规作业的学业诊断功能,并提供即时反馈,设计后继的学习活动,从而将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有机融合,而不是打断学习进程去评价。特别是应在聚焦课程目标的课堂探究任务中评价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水平,在挑战性的课后长作业中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4.开发基于自主学习的丰富课程,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教学不仅仅要支持学生学习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还要从支持学生发展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提供更加丰富而有选择性的学习机会。校本课程和活动是常规教学的延伸、丰富和补充。在“双减”背景下,不能增加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而是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各类课程,包括各种选修课程。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程实施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负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生对于喜欢的活动和领域可能会乐此不疲,并不视之为负担。


    重构课堂教学,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为主要活动

           在整个教学方案的重构中,课堂教学的重构是重中之重。而课堂教学重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形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教学变革。

            首先,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看,在时间安排上,要增加新知识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新知识成为课堂主要活动。要改变那种快讲、快问快答、多练习多做题的方式,要聚焦核心知识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索,教师适当指导,师生深度互动。表面上,原来的课堂容量更大,教师讲授更多,学生还可以多做几轮练习题,现在却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教学效率似乎是降低了,但是从学习的视角看,教师讲授看起来效率高,学生获得的却往往是表层知识,他们只是暂时记住了这些知识而并没有真正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而当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之后再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学科知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问题、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活动设计时,一种方法是将知识内容直接转化为学生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去理解一篇课文,推导一个数学公式,理解一个科学现象,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让学生去解决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情境化的问题解决任务,比如在学习一个数学概念时设计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要用这一概念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分析关于当前热点问题的不同观点并提出、论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研究一个需要用到科学知识才能理解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等。

            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先行探索,去自主面对提出的问题或者安排的任务,形成观点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前提,师生之间围绕学生提出的观点、方法、疑问展开对话。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讲授、解释是引导性、指导性的,引导学生明晰问题及要求,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并及时作出活动的调整。在一些学科的内容主题上,可以采取产品/成果导向的任务型学习,即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一个作品(一项设计、一个报告、一个文本、一个问题解决方案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转而成为指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即便是在讲授知识的环节,教师也需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了解学生对于当前内容的观点及理解情况,并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课堂的主动参与。

            当代学习科学研究强调学习的建构性、情境性、合作性,聚焦于学习者的能动性(agency)的发挥和发展,注重探索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适应性专长,也就是将以有意义方式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赋权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也是赋能学生——发展他们在未来社会中需要的关键能力。由此可见,重构课堂教学,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在今天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不仅仅是先行者的探索,更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自觉。

            我国当前教学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能力。上述种种,实质上是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如何“立新”,也就是要将“接受+操练”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跨)学科实践的学习模式。实践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学生在知识体系或者应用知识体系的问题情境中经由自己的认知努力而发展知识、解决问题、建构意义。若此,学生何需反复机械操练而疲于无效无益的沉重负担?亦何苦做那么多无用功反而丧失了探索的乐趣和学习的动力?再则,对于今日及未来关键能力发展这一目标而言,那种机械操练又有何益?

            当下 “双减”政策正在深入实施,实践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减”,更要考虑如何“增”和“变”。要“增”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参与、自主探索,“变”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和活动结构,以及从课堂教学方式、作业设计,到学习评价和课程开发在内的整个学习进程。在“增”与“变”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自我革新。

  • 二维码
    二维码